ESS 的资助者和志愿者的关爱,激励着贫困乡村儿童为实现梦想而奋斗,更为他们树立了榜样,从小关爱他人。

让乡村教师在体验中增长见识

2016年度汇报——《ESS乡村教师跨校见习交流》

ESS义工:孙一晨, 陈刚

2014年4月以来,《ESS乡村教师跨校见习交流》项目共组织了17批见习交流活动,重庆、湖南、安徽、北京、四川的多所基地学校义务承担了培训任务,甘肃省四个区县、不同学校的67名乡村教师因此受益。

项目运行过程中,我们不断摸索、不断完善,基本建立“体验(名校文化)——实践(自我内化)——带动(有效辐射)”这样一种培训模式。培训周期每年2次,每期从14天缩短到7天,费用从人均275美金降到140美金,实现以最小的成本满足教师迫切的培训需要,且培训效果不变。

2016年,我们继续维护与培训学校及参培地区长期合作的关系,也得到了培训学校越来越多的理解与自发的支持。安徽师范附小、合肥安居苑小学、北京大兴七小、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义务承担了培训任务,均受到参训教师好评。

湖南一师一附小4月份首次与ESS合作,热情接待了4名参训教师,并给予了全方位的帮助。作为教育部“国培计划”的承办学校,湖南一师一附小有着丰富的培训经验。参训教师寇秀在培训反馈中写道:“短短一周时间,我们首先在指导老师的辅导下做出了个人参培计划书,然后编写教案、参与教研组活动、讲课、策划并主持主题班会等,最后完成三年个人发展计划,整个过程忙碌而充满激情。培训结束后,我们认真总结培训中的所见所感所思,在校内做了一场专题报告,进行教学实践和示范活动,把自己的收获尽可能多地传递给更多没有机会外出学习的同仁。”

 小”项目,有大收获。参训教师王巧玲感言:“一师一附小是长沙市乃至全国的名校,一周的实岗培训,让我意识到教育的真谛在于从繁华中走出,回到朴实中来。走出落后的乡村,才发现外面的教育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高端与繁华。坐落于大都市长沙的一师一附小是一所让很多慕名前往的示范校,然而这里却生活着一群最朴实的教育者。他们一支粉笔、三尺讲台演绎着教育的真谛;他们在听说读写、字词句篇中传承着教育的梦想!那是一方净土,没有让人眼花缭乱的新花样,没有所谓“高端大气上档次”的新理念,有的是脚踏实地,有的是勤学苦练。形式上竟与我们贫困地区的教育有很多相同之处,不同的是在一师一附小,每一项活动都落在了实处,与一师一附小的脚踏实地相比,我们的教育或许正经历一场“浮夸风”!就算贫困落后如我们的西北乡村学校,在教育上最缺乏的不是高端的设备,而是务实的作风。我们如井底之蛙,困于当前的环境,抱怨着种种物质上的不富足,却不知道真正贫乏的是我们的精神!”

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;他乡之水,可借清源。有着王巧玲一样感受的参训老师很多。他们坦言:“以往的大会集训、专家讲座、名师观摩课……让人眼花缭乱,当时很激动,过后很茫然。感觉理念很新颖,操作很技术,想不来,学不来。”正因此,ESS设计实施这样的项目,尽最大努力让更多优秀的乡村教师能走出去见识见识,在常态下体验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实践,感受什么是真正的校园文化魅力。结果正如所料,参训教师孙丽萍在问及培训收获时说道:“感谢ESS,让我们有机会走出去,在与大城市一线教师的学习交流中,在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同时,认识到自己及我们贫困山区教育的不足。苏霍姆林斯基说:‘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。’ 能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,只有教师自己。与物质资助相比较,我们更为在意的是自己的思想观念与行走方式。而改变教师,不能仅仅依赖专家的演讲与培训,更应让一线教师走出去,多听、多看、多悟,从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。而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,是教育现状发生根本变化的前提。”